基本信息牛抵茶是汉族茶农创制于唐代,属于湖南全省审评确定的名茶之一。它既保持传统茶的特点,又具有新的风格。它的芽头肥实,外形条索紧洁,银毫显露,色泽翠绿光润,肉质香气高,滋味醇爽,汤色碧绿,叶底黄绿。"牛抵茶"产于石门县二都乡境内。除了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之外,还与它精细的制茶工艺分不开。 简介牛抵茶牛抵茶产于湖南省石门县的夹山地区。这里山高林密,山下的夹山寺,是早负盛名的佛教圣地。《石门县志》描述夹山风光是"猿抱子归青嶂岭,鸟含花落碧崖泉"。相传明代农民领袖李自成曾在夹山寺出家做过和尚,先后达31年之久。夹山两侧有两座大山,山顶四季葱绿,森林密布;二山之间,有一溪流,终年不渴。夹山之称,大概是由于当地的特殊地形而得。茶树大部分布在这里的山腰、山麓间。 历史由来武陵之尾,澧水之滨有夹山,山之西坞有茶园,善会禅师手植也。唐咸通十一年,善会赴上海秀州华亭吴江畔,受船子德诚衣钵,后辗转湖南石门夹山,创立夹山大同禅院。时茶汤之礼已成禅林清规,禅僧人自怀挟,到处煮饮,转相仿效,遂成风俗。善会卓锡夹山十余年,日与寺僧以茶参禅,人皆呼为"夹山"。 夹山禅师首倡"茶禅境味"之说。《五灯会元》载:夹山吃茶毕,自烹一碗,递与侍僧。侍僧正欲接碗,夹山缩手而问:"这一碗是什么?"侍僧一时语塞。夹山于是在禅房之侧树碑立碣,题额"茶禅一味",众僧醍醐灌顶,恍然而悟。 一日,夹山禅师于西坞茶园采掇新芽,但见半坡茶园云蒸霞蔚,鹰嘴雀舌,绿闹茶山。园之外,又有两牛抵角相触,难解难分。夹山见之,忽发奇想,于是尽选园中一芽一叶者,将其杀青炒压、理条造形而成牛角形状,泡入碗中,但见那茶,叶柄朝下,芽尖向上,不落碗底,不浮水面,叶叶相碰,宛如两牛抵角,奋蹄争先。禅师饮之甚喜,遂将此茶名之曰"牛抵茶"。自此,夹山法嗣不绝,"牛抵"代代密传。 品质特征牛抵茶芽头肥壮,外形条索紧结,略扁,似牛角,银毫显露,色泽翠绿光润,泡入杯中,叶柄朝下,芽尖向上,不落杯底,不浮水面,叶叶相碰,宛如两牛抵角。 获得荣誉2008年,"牛抵"首次参加北京茶叶博览会,即获第五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。茶界专家好评如潮:形似牛角媲银针,香赛洞庭碧螺春,味压龙井更深长,美倾峨眉竹叶青。有诗赞曰:"千年贡品不失传,一代茶痴勇争先。炒就灵草似牛抵,誉满五洲扬夹山。" |

- 大悟寿眉茶
- 古劳茶
- 州碧云
- 午子仙毫
- 马边云雾茶
- 宝顶绿茶
- 天尊贡芽
- 峡州碧峰
- 云海白毫
- 车云山毛尖
- 狗牯脑茶
- 化佛茶
- 南京雨花茶
- 天柱剑毫
- 日照绿茶
- 桂平西山茶
- 覃塘毛尖
- 安吉白茶
- 径山茶
- 象棋云雾
- 休宁松萝
- 日铸雪芽
- 峨眉雪芽
- 涌溪火青
- 仙人掌茶
- 鸠坑毛尖
- 中岳仙茶
- 龙舞茶
- 青城雪芽
- 九华佛茶
- 永川秀芽
- 华顶云雾
- 无锡毫茶
- 崂山绿茶
- 六安瓜片茶
- 墨江云针
- 舒城小兰花
- 南安石亭绿
- 敬亭绿雪茶
- 竹叶青茶
- 江山绿牡丹
- 井岗翠绿
- 金山翠芽
- 秦巴雾毫
- 隆中茶
- 碧螺春茶叶
- 眉茶
- 源茗茶
- 湄潭翠芽
- 东湖银毫
- 恩施玉露茶
- 双桥毛尖
- 双龙银针
- 兰溪毛峰
- 西湖龙井茶
- 九龙茶
- 松峰绿茶
- 陕南绿茶
- 千岛玉叶
- 雪水云绿
- 雪峰毛尖
- 建德苞茶
- 东白春芽
- 曾侯银剑
- 汉水银梭
- 清溪玉芽
- 江华毛尖
- 香兰茶
- 汉家刘氏茶
- 大悟绿茶
- 兰馨雀舌
- 余姚瀑布茶
- 麻姑茶
- 文君嫩绿
- 顾渚紫茶
- 龙井白茶
- 蒙顶甘露
- 双井绿
- 天目青顶
- 庐山云雾茶
- 金奖惠明茶
- 水仙茸勾茶
- 老竹大方
- 古丈毛尖茶
- 松阳银猴
- 黄山毛峰茶叶
- 贵定云雾茶
- 汀溪兰香
- 蒙顶茶
- 黎平雀舌
- 峨眉竹叶青
- 英山云雾茶
- 天山绿茶
- 桂东玲珑茶
- 普陀佛茶
- 官庄毛尖
- 开化龙顶
- 黄竹白毫
- 莲心茶
- 绿春玛玉茶
- 遵义毛峰
- 峨眉山茶
- 苍山雪绿
- 雁荡毛峰
- 平水珠茶
- 周打铁茶
- 峨蕊
- 岳西翠兰
- 上饶白眉茶
- 遂昌银猴茶
- 小布岩茶
- 仰天雪绿
- 高桥银峰
- 普龙茶
- 花果山云雾茶
- 安化松针
- 都匀毛尖
- 新林玉露
- 太平猴魁茶
- 白马毛尖茶
- 南岳云雾茶
- 保靖黄金茶
- 金坛雀舌
- 太白顶芽
- 牛抵茶
- 紫阳毛尖
- 金水翠峰
- 宝洪茶
- 龟山岩绿
- 通天岩茶
- 信阳毛尖茶
- 瑞草魁
关于本网图文信息之声明
①百科信息部分图文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。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
②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,需保留本网注明的"稿件来源",并自负法律责任。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、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,本网不承担责任。
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通知我们,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,电话:0571-5692-6766。
④以上内容最终解释权归沏茶网所有。
最新资讯
华巨臣第5届武汉茶博…04-24
喝一杯谷雨茶,享受春…04-24
湖北英山茶文化旅游节…04-24
150公里零关古道 串起…04-23
清饮雅赏 茶药一味04-23
饮茶一辈子能长寿!茶…04-23
普洱万亩有机茶庄园揭…04-23
茶叶低温气象保险 让…04-23
农药残留标准日益严格…04-20
芦山地震5周年:茶旅融…04-20
热门问答
实用??●??工具
- 04-27安徽祁门工夫红茶茶艺
- 04-28探访“金针梅”谈茶企基…
- 04-27《娇女诗》
- 04-24关于茶语市集周年庆砍价…